——记先进集体、包头强磁材料技术部
包头公司技术部由5名年轻的成员组成,是公司职能管理部门中平均年龄最小的团队。然而,工龄短、经验浅非但没有成为这支团队的短板,反而成为他们谦虚学习、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的动力。在办公室,大家总能看到这些小年轻加班加点不辞辛苦的身影;在生产现场,也总能听到他们与工人相互交流的声音。辛勤刻苦的付出,终于使这些茁壮的“小苗”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。
2013年,技术部做了大量的工作,以改进工艺,降低成本,提升产品质量。为使产品性能一致性更好,技术部提出简化过程操作的工艺更改,引入了铸片对混工艺。为改善产品性能稳定性,他们降低配方成本,使部分常规产品的三混粉优化为两混粉生产。为了缩短烧结时间,技术部通过试验优化产品烧结时840℃—900℃的放气工艺,证实此工艺生产的产品在外观和性能上都能保持稳定,而烧结时间却减少了约3小时,不仅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,而且缩短了生产周期,加快了产品流转速度。
2012年,他们为满足后道加工工序提出的改善坯料变形的要求,从而减小毛坯的磨削量,为此专门成立了项目攻关小组,经过一系列项目攻关试验,最终找到了影响方块毛坯尺寸变形的决定因素,经推广试验后,部分产品毛坯的变形由最初的1.0mm降低至0.5mm,单模减粉率达2.0%以上,毛坯的缺角率也降低了1.2%,减少了公司的成本投入,且利于后道工序磨加工,效果十分明显。
他们并未陶醉在已成过去的荣誉中,继续攀登高峰的脚步并未停歇。
今年8月以来,随着股份公司材料制造部四园的搬迁,包头强磁逐步承接了大量转移生产订单,成型工段日排产量一路飙升,由8月初的平均日排产4吨提升至10月初的9吨坯料。
产量加码的同时,技术部工作也在增加,在此期间,技术部全体人员鼓足干劲,团结协作,努力为生产提供更好技术保障,提出多项增效提质措施,使产量逐步提升。
产量提升最先出现的瓶颈是粉料不足。由于备料少,库存还有些异常料存在,编制配粉单时,常常发现新到订单已经没粉可用,然后就到现场找试样,看到哪一工序了。他们在现场跟着催试样流转,以便及早出炉。技术员着急时,产品还发热烫手,就马上取样后跑步前进送到下道加工工序,得到测试结果后又立即跑回办公室编制配粉单,下达到工段。
备粉逐步增加,粉料缓解了,接下来第二个出现产量瓶颈的就是成型。单产效率不高和压机排产受限是主要制约因素,为此,技术部与成型工段一同研究对策,联系动设部电工改造成型设备,将6#、9#组合模压机改为可以三次取向的压机并做试验,目的是增加50m、n52产品可排产压机台数,使此类高性能订单日排产量大大增加。做成型试验时,由于成型压机部分设备系统不够先进,没有在线监控功能,只能人工记录参数。为了提升单产,在订单评审时,技术部组织调整最佳的坯料尺寸设计值,在满足后加工要求的同时,增大部分组合模具三次取向产品单重约1.5倍,确定了合理模宽和压制尺寸比例,不但粉料的成型性能改善了,成型班组单产效率也提升了约1.5倍。他们在成型工艺上还不断改进模具结构,调控粉料可成型性,引入橡皮模保护产品。多项措施的有效推进,加之成型员工的辛勤努力,成型日排产量得以大幅上升。
成型产量上去了,烧结排产又有了问题。原定的工艺方案产品烧结时间偏长,单炉效率也不太高,造成成型出来的产品留料多,如果长时间放置,产品质量风险会加大。此时,技术部与烧结工段再次讨论研究,试验新工艺方案,比如将原来的均温区内空余位置也增加放置烧结盆装料,此举提高了装炉重量,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排产需求。
产量能够以这么快的速度拉升,与技术部开展的前期准备充分有关,实际上技术部早早开始了新产品开发与订单生产线变更转移验证,先后完成转移订单试验十几款,为材料制造部订单合理分配排产提供技术保障。
技术部人员每天忙忙碌碌,日子过得充实而有价值。当车间出现异常,他们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。在一个个挑战面前,他们默默付出,甘当幕后英雄,用集体思维丰富了公司智库,用无悔的青春铸就了事业梦想。